“2020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1229日,2020“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办,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设计院校院长、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设计教育一线教师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论坛交流。

本次活动立足新时代的关口,共同来探讨面向国家战略的设计教育新课题,研究基于科教融合的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探索与改革“新文科”语境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双一流”背景下的设计学科实践方法,旨在把握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形势,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首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致辞,对参加活动的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环境设计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标志性成果。随后,本次论坛正式开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宋建明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月教授、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系主任刘秀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唐建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亚军教授、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华琳教授、芬兰阿尔托大学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SuSu Nonsula、匈牙利佩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Akos Hutter,分别作了《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实践方法》、《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思考》、《疫情下的思考——问题导向与技术驱动的设计创新》、《国际艺术教育探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环境设计》、《借船出海、扬帆起航——国际合作教育实践》、《民族为脉,科技为翼,构建面向东盟的地方性设计学科创新之路》、《Creating the Space for Systemic Learning and Practice》、《How are Public Spaces and Interiors Going to Change》等主题演讲。最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陈汉青致大会闭幕词,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对环境设计系未来发展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本次国际研讨会搭建了设计教育新课题的交流创新平台,为设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拓展思维、交流合作的机会,展现了设计教育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共享了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基于科教融合的设计学科健康、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工业设计协会汽车产业分会在汉成立,我院积极投身建设

12月11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汽车产业分会成立大会在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举行,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产业融合发展处处长匡佩远,东风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绍烛,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刘宁等以及国内多名车企领导联手揭牌。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吕杰锋副院长受邀出席了仪式。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汽车产业分会将致力于汽车设计的战略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支撑政府决策、服务行业发展的设计创新科技组织做出努力。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汽车行业人才的输送基地,将在协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担负起推动跨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社会责任,同时进一步大力加强与本地汽车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在汽车设计智慧化及人才培养多元化方面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大会现场还展示了东风完全自主设计的多功能无人车等最新产品,以及参观了东风技术中心先进零部件展厅和造型中心,产品设计系主任汤军,工业设计系主任李卓、程好军也参加了本次活动,与东风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热烈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有关细节,有望在今后展开高频次、多切面、深层度的合作,全面优化我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的课程培养模式。

“非遗所思”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启动仪式

2020年11月17日上午,由全国台联、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共同主办,两岸文化交流及传媒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非遗所思”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启动仪式在武汉理工大学会议中心举行。

       全国台联文宣部负责人、二级巡视员武晓峰、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陈爱香、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两岸文化交流及传媒工作委员会主任何大欣、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台联会长刘琪、专委会委员、陕西台联副会长何秦、专委会委员黄丰等出席启动仪式。全国台联文宣部、省委统战部联络处、武汉理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艺术与设计学院、全国台联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领导、专家、老师,以及台湾青年、武汉理工大学师生代表等约150人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湖北省台联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罗鹰主持。

       启动仪式上,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致欢迎词、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陈爱香、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全国台联文宣部负责人二级巡视员武晓峰先后致辞。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致欢迎辞,他希望通过本次嘉年华活动,凝聚两岸热爱非遗的青年,让两岸青年共同学习如何“活化”传统非遗中的文化因素,拓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开展两岸地域文化优势的互补与整合;他表示学校一定不负重托,按照全国台联和湖北省委的要求,努力把基地建成一个两岸同胞交流互鉴、对话包容的平台,一个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的平台,一个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平台。

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陈爱香在致辞中表示,一年多来,基地举办的一系列两岸青年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青年广博文化视野,拓展历史视域、增进情感融合编织了精神纽带。我们将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合作中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台湾传统伦理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视频致辞。他表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举办此次活动意义非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是两岸共同传承发展的成果,希望通过嘉年华活动,把两岸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连接在一起,共同交流,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带动两岸在文化上进一步深度融合。他希望,本次活动能为两岸非遗文化交流融合搭建长期平台,两岸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能持续深度的为两岸文化联结做出更多贡献。

       全国台联文宣部负责人、二级巡视员武晓峰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心灵的根脉与归属。我们举办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活动,就是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在中华文化方面共同肩负起传承发展的使命,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一定能够铸就新的辉煌。

       他希望,基地要开展立德育人的非遗传承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系统科学的非遗传承课程体系,让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要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师资队伍,激励更多年轻一代传承人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要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促进非遗文化资源向生产力转化。

       之后参会人员一起观看了嘉年华活动的预告片,预告片展示了大冶刺绣、通山木雕、云梦皮影、早餐文化-热干面、楚式漆器、苏恒泰油纸伞等非遗项目的精彩视频。

       启动仪式上,台湾青年导演薛颖穜还分享了疫情期间在武汉拍摄的《76天台湾人在武汉》抗疫记录片,以及其在武汉工作、生活的体会。他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能到大陆来进行文化交流,在融合中追寻两岸文化共同的根和魂。

       本次活动意在推进海峡两岸非遗文化的复兴、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拓展两岸非遗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开展两岸地域文化优势的互补与整合、吸引台湾非遗传承人来大陆创业。

        启动仪式开始前召开了 “全国台联海峡两岸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情况汇报座谈会”,全国台联、校领导及相关单位听取了工作汇报。校党委赵经副书记表示,感谢全国台联对基地的关心与指导,学校会继续从各方面给予基地支持。全国台联文宣部负责人、二级巡视员武晓峰肯定了基地成立一年以来的工作。他希望基地全体成员继续努力,向着搭建“一个中心”“五个平台”的未来规划目标不断努力,将工作做细做实。

【设计学教指委】艺术设计大讲堂第一期 | “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10月11日线上举行

2020年10月11日下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学教指委)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首期艺术设计大讲堂于线上顺利举行。指导委员围绕“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的主题,采用在线会议的方式交流观点、分享经验。三十余位设计学教指委委员出席了本次线上会议。会议通过央视频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达1.7万人。

 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设计学教指委主任委员鲁晓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学教指委委员潘长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宋建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林家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潘鲁生,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设计学教指委委员贾荣林,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宋协伟等7位教授先后带来精彩演讲,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会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学教指委秘书长赵超主持。

 

设计学教指委主任委员鲁晓波作主题演讲

 

鲁晓波教授从后疫情时代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探讨了设计学科要如何回应社会需求。他表示,面临巨变时代,教育应该有所担当,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向入手。鲁晓波分享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跨学科设计创新领域做出的探索,并提出了来自科技、环境、资源、健康等领域的未来挑战,他认为,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设计学科不仅要回应社会的需求和关切,更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创作规律,力求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优化转型做出贡献。

设计学教指委委员潘长学作主题演讲

 

潘长学教授立足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分享了他对于设计学科建设相关概念的认知,和武汉理工大学在设计学科建设的经验。他认为,一个专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持协同,所以在培养设计学科人才时,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潘长学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科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紧密结合船舶、汽车等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努力搭建专业协同交叉创新的教育平台,培养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

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宋建明作主题演讲

 

宋建明教授主要提到,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设计学科建设,设计人才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直面国际科学技术和哲学社科的发展水平。他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内修外化,内修心、言、图、物、境,外化人、事、物、场、境。在未来,教育的趋势在于对学生意识的塑造,所以在培养设计人才时,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解决社会问题展开教学工作,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研究方法论,创建新时期中国跨学科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

 

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林家阳作主题演讲

 

 林家阳教授认为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应同时具备设计创造、组织协调、文案策划和交流沟通的四项能力。他先后提出“设计=传统+现代”、“设计=艺术+科学”、“设计=艺术+商学”、“设计=知识+实践”几大要点,阐明了设计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紧密的关联性。通过案例分享,比较了设计学科未来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林家阳提到,应该反思当下单一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打通学科间的屏障,全方位提升视野和能力,让设计人才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可以提出为社会所用的想法和观点。

 

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潘鲁生作主题演讲

 

潘鲁生教授在“构建设计学科生态:探索新时代设计学科发展路径”中,阐述了当前设计学科面临的时代背景,并指出了学科发展四个方向,即如何驾驭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如何面对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发展悖论、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意阶层与创新风范、如何贡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路径,构建设计学科生态系统要通过应变、求变,才可以掌握机遇。新文科的建设应该融合其他学科,打破专业壁垒;立足现实,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卓越设计人才。

 

设计学教指委委员贾荣林作主题演讲

贾荣林教授主要介绍了北京服装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成果。在探索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时,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科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满足数字化时代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同时兼顾综合性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方向,将工科和商科的思维模式引入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异的人才。

 

设计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宋协伟作主题演讲

 

 宋协伟教授的演讲围绕当前时代背景展开,随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加快,生态、贫困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社会面临的一大趋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出发,宋协伟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新文科建设、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和创新途径,他表示,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消除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全域发展,搭建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联盟。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下,教学策略正以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人类生存空间的新问题为依据,进行大踏步的改革。

会议的最后,赵超教授为第一期设计学大讲堂作总结发言,并对与会的指导委员表示感谢。他提到,设计学教指委将会在接下来的设计学大讲堂中,继续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布的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充分发挥教指委的作用。同时,大讲堂将作为系列活动,以央视频为平台,持续面向院校和公众传播和推广,进一步推进设计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实施,引导全国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共同探索中国设计学发展的未来。

 

 

《设计艺术研究》获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扩展版核心期刊”

10月22日,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电)、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大)、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合作的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开放评价结果。《设计艺术研究》在本版评价中获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分学科“扩展版核心期刊”。

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邱均平教授团队创立的四大科教评价报告之一,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第1版,随后于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推出第2版、第3版、第4版和第5版《报告》。在十多年的努力中,本项目组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现已有2000多家出版机构和800多个科研管理部门将《报告》的评价结果作为办刊质量评估和科研成果统计的重要参考工具。

本次评价工作在继承前5版《报告》评价理念和科学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术文献传播模式的变迁和国内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发展实际做了诸多调整和创新。《报告(第六版)》的研制工作包括中文学术期刊的认定和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共认定中文学术期刊6390种,在评价结果中,学术期刊按得分排序结果在同一学科下被划分为A+(权威期刊)、A(核心期刊)、A-(扩展版核心期刊)、B+(准核心期刊)、B(一般期刊)、C(较差期刊)6个等级。评价得到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366种,核心期刊(A和A-)1693种,B+等级(准核心期刊)1914种,B等级(一般期刊)1847种,C等级(较差期刊)570种。

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在760艺术学学科下分设760艺术学-电影、电视,760艺术学-工艺与设计(含陶艺、雕塑),760艺术学-绘画与书法,760艺术学-戏剧、戏曲与舞蹈,760艺术学-音乐和760艺术学-艺术综合6个子学科,以提升这些学科的分类评价效果。

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一行参观我校大型邮轮游艇、陶瓷艺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场

2020年10月7日,后疫情时代武汉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论坛暨合并组建二十周年大会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校长的陪同下,湖北省肖菊华副省长一行到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场莅临指导。

首先,肖菊华副省长一行来到陶瓷艺术梦工场。学校整合材料和艺术设计学科资源,建设了国内首个特色陶瓷艺术创新创业梦工场。考察中,肖菊华副省长详细地询问了梦工场的学科背景、运作模式以及抗疫纪念品的创意,对梦工场学科交叉的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创业大学生积极参与抗疫的做法表示高度肯定;肖副省长鼓励在场的大学生:“你们真正展现了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了不起!”         

        在考察大型邮轮游艇梦工场时,肖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学校面向未来新型行业人才需求,整合船舶、艺术设计和能源动力等学科搭建大型邮轮游艇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这一战略举措;肖副省长特别关注了大型邮轮游艇设计制造技术、江海直达船产业化发展等关键问题,对梦工场整合国内外资源、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以及开展学科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创新协同的探索表示赞赏。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场,是学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打造“双创”升级版重要精神指导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在教育部专项资助下,整合学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势,筹划建设了陶瓷艺术梦工场、大型邮轮游艇梦工场等十个梦工场。预计到2025年打造成国内领先,富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场。学校师生将结合肖菊华副省长对梦工场考察时的指导和鼓励,努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田,为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满意答卷。

 

 

致敬逆行者|钟南山院士点赞武汉理工这个学生团队

今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陶瓷艺术梦工场场长、艺设学院博士生刘志哲代表理工学子奔赴广州,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钟南山院士,广医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领导班子,赠送战疫期间武汉理工大学陶瓷艺术梦工场学生团队设计制作的《逆行者》陶瓷勋章。
  
        

 

  
        钟南山院士对武汉理工大学学子以己之长,为战疫做贡献的行为表达了高度的认可!

他向刘志哲为代表的理工学子表示:我们很感动,也很高兴!你们为抗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钟院士回顾了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成就,鼓励和寄语以理工学子为代表的武汉地区高校学子,建设一个更新更美好的武汉!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获批“武汉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基地”

  6月17日上午,由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和市文明办联合授予首批武汉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基地在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12家单位被正式授牌首批“武汉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基地”。

 

 

副校长陈文,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宝国出席并致辞。艺术与设计学院院党委书记余峰、院长潘长学代表学院接受授牌。

会议前,陈宝国副局长一行参观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室,了解学院近年来发展历程与成果。陈宝国副局长充分肯定了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局与我校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市广告事业发展壮大。

基地依托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深入开展公益广告创作研究,以及创意、创作、展示和发布等活动,下一步将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装备、宣传活动等方面大力推进广告设计工作深入开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据悉,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设计、制作和发布水平,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积极作用,推进高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019年下半年以来,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和市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创作研究培育工作,经过摸底调查、对标遴选、择优确定,并征求市广告协会意见,最终确定12家单位。首批公益广告基地包括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汉阳造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区等12家单位。

通讯员:王军 审稿人:余峰

众志成城,设计抗疫——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辑

  在举国同心抗疫共克时艰之际,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率先快速反应,走进社区防控疫情,用设计呐喊,墨彩之处每一笔都凝聚同一个声音: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是英雄的城市,我们励精强志!

  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历史悠久,在教育界创多项“首个”:创建于1987年,是我国第一批推动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高校,是我国中南地区首个设计艺术学博士点的专业,首个设计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的专业,我国首个具有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授予权的专业,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湖北省重点学科。1991年,首次举办了我国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研讨会,意义深远。33年来坚持以重大行业为依托,坚持交叉协同,形成了以汽车、船舶、高端装备设计为主的三大发展方向,建成了工业设计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新时代背景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作品名称:Isolation desk-翻转隔离课 作者:王子鸣 曹中淏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意外的改变,学生在疫情严重时期不能返校进行集体课堂的学习,在疫情后期各类学校逐渐开始进行复学复工,但是传统教室难以满足学生复学集体学习的安全性需求。

  Isolation desk-翻转隔离课桌,通过对传统的教室课桌椅进行改良设计,使其不仅在日常使用状态下使用更加方便,造型更加美观,更能在流行性疾病的特殊时期起到教室集体学习的安全隔离作用。它的翻转形式十分简便,易于学校统一管理和操作,为学生在特殊时期的集体学习提供安全保障。

  作品名称:台式消毒洗碗机 作者:吴剑

  精致时尚的台式洗碗机,具有台面放置、壁挂等多种安装方式,满足不同居家需求,实现灭菌消杀等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用水。

  产品外观小巧精致,独有的贝式开合设计,占用最少的台面空间;碗架设计灵活多变,可满足多种形状餐具摆放,足够大到4 -6口之家使用,在有限的外观尺寸中做到最大的空间。采用双层弧形玻璃透明视窗,用户随时可以观察内部洗涤过程,全触摸按键,指尖轻触即可操作,为用户提供最舒适的洗涤体验,节水节能更环保。

  作品名称:一步洗手水龙头 作者:蔡识博

  洗手是维持个人卫生的优秀习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勤洗手成为了个人防护的一道重要防线。普通的洗手方法分为三步:将手打湿、涂抹洗手液、最后洗净。但对于许多人来说,每一次都要重复这些过程过于麻烦,于是选择不擦洗手液,这恰恰助长了细菌的滋生。如何让人们在感到便利的同时能做到全面卫生的手部清洁呢?也许这台极具未来感的水龙头可以帮您爱上洗手~

  作品名称:自动消毒垃圾桶 作者:徐柯童

  此款针对疫情防控的垃圾桶,在原有的脚踏式垃圾桶基础上新增一项消毒功能——在踩下去丢垃圾的时候,垃圾桶外壁储存的消毒水会随喷嘴喷入垃圾桶内壁中,进一步消除口罩等物品中残余的细菌病毒,从而阻断病原体在空气中的传播。

  作品名称:移动式病床舱 作者:孙京京

  这是为方舱医院设计的移动式病床舱,各个部分均可收纳,最小体积可折叠成一个立方体,便于运输、搬运和快速展开投入使用。展开时舱位呈直角形,这种空间布局使床位相互隔开,避免周围床铺之间的影响,使病人有一定独立的休息空间。每张床位还占据一定范围的独立活动区间,不仅病人可以有个人空间,而且亲属探望时还能有效减轻对他人的影响。

  作品名称:战“疫”负压送风面罩 作者:葛翔

  针对建设临时医院的劳动者减轻作业时呼吸不畅的问题,设计了一款专为运动或体力劳动状态的面罩。面罩由透气网布与负压送风系统组成,解决了配戴口罩做从事体力操作时空气供给有限的问题。空气通过前端风孔进入面罩,经三层网布过滤后再进入鼻腔,有效阻断细菌病毒侵扰。由于采用了负压送风,空气流通量较普通面罩更大,为劳动者提供足够新鲜的空气。负压送风系统由侧面电池供电,电池可拆卸更换以增强续航。

  作品名称:《没能打败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 姓名:王子鸣

  作品名称:《世界战“疫”》 姓名:蔡识博

  作品名称:《打气》 姓名:蒋雪琪

  作品名称:《携手同行》 姓名:周依鸣

  组稿团队:“心相系” 汗青 双全 杰锋 宇晖 王军 进波 少华 雷鑫等

  

  来源:武汉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宗夏 张华